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 第121章 没有不和,但是不熟

第121章 没有不和,但是不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过蔡邕没有推辞,也没有同意,而是语气慎重地问道。

虽然刘备之师卢植就是大儒,但贵为北中郎将,自然不可能特意弃官去担任一小小的书院院长。

而在与蔡昭姬确定婚期之后,李基自然便将主意打到了某种意义上真正变成了自家人的蔡邕。

自家人,不用白不用,用了也是白用。

白用白嫖之事,李基最为喜欢不过了。

且有了蔡邕建立书院的话,那么原本李基还有些烦恼今后假如以名声吸引来的文士,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文士不接受刘备的橄榄枝流失的问题。

“如此一来,中原与江南之地的差异将日益变大,若无奇才名士以做支柱,江南之地何谈繁荣?”

“因此,基在此斗胆,初拟了一份书院建设计划,请丈人为院长,教导有德之学子,教化众生,为天下贡献英才。”

在这个时代有着大量的私学存在,但真正的书院需要在原轨迹的几百年的唐朝才会初步出现。

即便是颍川,那也是私学,也并非是真正的书院。

因此,当蔡邕细细地看完李基在书简之中所列的书院之名,可谓是深受震动。

而有了书院之后,非但吴郡之地对于天下文士的吸引力更进一步,且书院也能不断吸纳文士停留在吴郡之地。

可以说,这对于刘备与李基而言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唯一的问题就需要劳烦老丈人出力罢了。

更何况,李基的心性最孝顺不过了。

蔡邕远离朝政,每日无所事事地宅在家中,让李基着实心疼坏了,且也生怕蔡邕今后天天紧盯着自己,还不如多给蔡邕有点事情做做,也算是聊表一番孝顺,也能让蔡邕实现人生价值。

而蔡邕细细地看着竹简,短短的数百字,蔡邕足足看了一刻钟之久方才意犹未尽地缓缓放下了手中竹简。

私学为私,均是名士为便于教导后辈或友人子弟而设。

书院为公,则是广收天下有天赋之学子教导之。

尽管书院在李基的眼中或许算不上是什么,但在这个时候恰好是踏出了教育“由私变公”的一大步,且也能一定程度改变文士俱出于世家豪族的局面,给予一些更底层的百姓上升的通道与机会。

此前,李基并非是没有这么一个想法,而是书院的创立必须要有真正的大儒坐镇。

在刘备没有大儒支持的前提下,就算李基有心想要创立书院,那也是空中楼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