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逆水行周内 > 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

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种事情李允信哪里可能说是,于是回答:“此言差矣,朝廷信誉自然是好的。”

“既如此,尚书令的忧虑,可以放一放了。”

李德林的反问,可以说是结束了这个问题,李允信当然知道朝廷((天子)信誉好,而即便朝廷信誉不好,他也不可能当面说出来。

以上两点,郝吴伯、郑通、刘炫其实是可以说的,但他们品级不够,面对位高权重的尚书令李允信,不可能反问“莫非尚书令以为,朝廷的信誉不佳?”。

所以只能默然无语,不然锋芒太过,怕是要被人诟病。

要是到时出了纰漏,激得民怨沸腾,到时候,要杀多少人,才能平息民怨?

尚书令位高权重,在政事堂诸公里,是最接近宰相一职的职位,尚书令李允信的质问,郝吴伯和郑通是无法巧言令色或者回避不答,而他们也确实没那资格作保证,自己的脑袋也无法平民怨。

这两位“哑火”,有议事权的门下侍郎刘炫同样也无法反驳,道理相同,至于刘焯,因为作为礼部尚书主管学政,今日连进议事堂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反驳。

最后一个为宇文温把关的大将、中书令李德林,面对“发行公债一旦出事,谁负得起责任”的质问,拿出一副时下流行的老花眼镜带上,从面前案上厚厚的卷宗中拿出一些资料。

“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尚书令所言,确实为国为民,却是过虑了...”

所以三人的“败退”,实际上是为了让中书令李德林出来对阵。

前两点质疑,现在算上有了解释,李德林接着说下去。

第三点,朝廷无法还债的风险,实际上不存在。

李德林拿着厚厚的资料,开始摆事实、讲数据: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开支与日剧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李德林不和李允信纠结举债后到底谁能承担责任,而是针对“风险”二字。

首先,朝廷举债修运河,确实会让不明真相百姓心里犯嘀咕,觉得朝廷情况不妙,但实际上只要朝廷能确保官军将士粮草充足,确保百官俸禄足额发放,出现灾情能赈灾,那么天下就乱不起来。

些许愚民的庸人自扰,不足以干扰中枢决策。

第二,朝廷发行公债,向民间举债募集资金,开的利息是二分,为期四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利息,即便是民间柜坊以此利息揽存都不怕揽不到储户,信誉一直很好的朝廷,难道还怕没人来买公债?

说抓到这里,李德林反问:“莫非尚书令以为,朝廷的信誉不佳,以至于百姓不会踊跃购买公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