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三十四章 表相与义趣

第五百三十四章 表相与义趣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以前,我看到这段时,总认为,这是圣者的境界,是成就者的教育方法。听到他所说当代仁波切也这样做,简直有点不太相信了。

是他破了戒,给自己找理由呢?还是,他就是当代的圣者,已经得大成就了呢?

如果当代有这样的大成就者,那我们还处于末法时代吗?

当然,他所讲的,无外乎心外无法的意思。经书里讲:“法应尚舍,何况非法。”修法就是修心,一切对理解心的空性有帮助的教法,都是对的。一切让心更执着的方法,都为错。

但是,如果舍弃自我,那么,是谁在念佛,谁在修法呢?如果没有主体,那么客体也就无意义。无主体与客体的世界,是真空吗?

我们在一个佛教团体里看到某位道友犯错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用伪装了好多遍的理由到上师那儿去告状,或者在别的同修道友那儿说三道四,你们自己观察,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所以,每时每刻去观察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有的时候,我们所谓的慈悲成为我们造业的借口。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位所谓“学佛”的道友家里面供大仙的时候,我们的心理非常的不满。这个不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有的是不屑一顾,感觉自己比人家强百倍;然后又所谓的恨铁不成钢,言词凿凿的说:那个人不算是学佛的。其实人家怎么样与你无关,你应该观察自己在这些境相现前的时候有没有迷失。若没有迷失,同时又能生起善巧的智慧发心去帮助对方的时候,这才是菩提心。记住:菩提心一定是远离了“我”的概念的。

你们平时念念间所起的情绪有多少是与菩提心有关的?有吗?基本上是没有。

当我习惯用大手机的时候,看到别人用小手机心理就不舒服,你看这种固有的执著多可怕。所以,当你对某种概念有确定的时候,如果没有万分的小心,那么你所确定的东西就变成了你固有的执著了,这也就远离了佛法之道。从手机到所有的法门都是一样道理。

我今天所说这些听起来很浅显,实际上这是最无上的修法,也是佛法的真谛,因为佛法就是相应与无我之道的。可是,我们往往认为,师父讲佛法,应该是讲怎么打座、怎么念佛、怎么念咒、怎么磕头、怎么上香这些才是佛法啊。孰不知那些只是佛法的表相,而今天谈的是佛法的根本和灵魂所在。表相的东西谈了好多年了,而你们却越来越执著表相的东西,反而忽略了佛法的究竟义趣。

如果是真空,如何升起妙有呢?

一大堆的问题,搞得我与万师兄都无法展开讨论。陶渊明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意,怕是语言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吧。

法会结前,又是一阵摇铃洒水摆弄金刚杵的,一整套仪式,搞得我们眼花缭乱。

但是,他举的例子,是如此的平实,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内心。

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他所说的那仁波切赌博的事,这不是犯戒吗?怎么可以这样呢?

虽然,我们从事实上,也知道历史上的一些类似的事情。比如一些禅宗祖师呵佛骂祖,或者把佛像当劈柴烧火,或者把经书污损丢掉,但那是历史。他所举的例子,是处于所谓末法时代的,现代修行人。

要说破戒,最早给我们启示的是鸠摩罗什大师,娶十个美女,在受到弟子们的责问时,当场丢下一钵钢针,示现了神通。并说,有人做到我这样的,也可以娶妻生子。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