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舍身的方法——就是假想身体感官,然后观察到心境明地,这就是用意识去推敲。

这简直是一部修行操作手册啊,不多说了,赶快打坐去

十二、刚学坐禅者,如何练习观心?

1.修行者独自坐在某个地方。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身体放松。

2.然后自我按摩七、八次,让腹中的气全部排出体外,完全恢复身体本来的样子。清虚宁静,身心调整地很舒适。这样状态,能安下心神,使自己仿佛荡漾在幽静中,气息感觉清新凉意。如此,缓缓收回内心。感觉自己的灵魂纯净、清晰,心地明净。分明地观察,身体内外都是空净。这就是心性寂灭。

3.守着这寂灭状态,然后‘心性’就显现了。‘心性’虽然无形,但是它的志节永在。看不见的灵魂不枯竭,常存于光明,这就叫佛性。

见到佛性的人,永离生死,就是出世人。所以《维摩经》记载:‘豁然还得本心。’要相信这话的真实。悟到佛性的人,就叫菩萨人、叫悟道人、也叫识理人、也叫达士、也叫得性人。所以经文记载:‘一句话影响灵魂,历劫不朽。’

九、不要轻传禅修方法

以上这修学的方法纲要,不得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该不该传法?不是自己吝啬佛法,不肯传授他人。只是担心面前这人不相信修禅方法,会让他陷入毁谤佛法的罪名。所以必须选择性的教导,不要轻率地就传授了。谨慎啊!谨慎啊!

法海虽然无量,只要根据一句话去修行即可。证悟后,就可以忘记教导的内容,甚至一句话也不再需要。这样就了脱知见,就是得佛意了。

十、刚学坐禅时,选择一个安静地方,直观身体和内心。

观察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贪嗔痴念头。无论善恶,无论对方和自己关系好坏,无论对方是圣人还是凡人,甚至一切境相,应当这样观察:‘从本以来,这些都是空寂的,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就什么都没有,完全在寂灭中;从本以来,就是清净解脱的。’

刚刚参禅的人,可以用这方便方法修学。所以要知道,道是有方便方法的,由此得见圣心。

十三、通过什么方法舍身呢?

1.先定在虚空状态中,内心虚空,让心境寂静清净。通过意识专注在某个物上,意不移动。心性寂定,这就断了‘攀缘心’。

2.在幽暗般的宁静中,越来越清净,心处在虚无中。如此就平安、淡泊、安静,(仿佛)完全没了气息,住在清净法身中,不再承受‘之后的事’。若起心动念,失去了正念,不免再承受轮回。

以上所述,就是如何安定心境。当然,法也是同样道理。以上这个方法,是‘作法’。法本身没有什么法。无法之法,才叫法。法,是无造作的;无造作的法,是真实的法。所以经文记载:‘“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由此可知,真实的法无造作。

不论白天晚上、行住坐卧,常常这样观察。就明白了,自己身体如同水中月、镜中形象、热时的炎、空谷回声。若说这个身体存在,到哪都不可见;若说身体不存在,分明就一直在眼前。诸佛法身,也是同样道理。

于是知道了,自己身体从无量劫以来,完全没出生过;从今以后,也完全没人会死。若能常常这样观察,就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以来的极重恶业,自然消灭。除非此人怀疑不信,那就不能开悟了。若相信这些道理,依教修行,各个都能悟入‘无生’的真理。

十一、再有,若心随着环境起心动念,怎么对付?

这人觉悟到自己起心动念了,就观察开始动念的那个环境点,它完全没有起来过。这心随环境动念时,念头不从十方来,也无处可去。常观心的‘攀缘’,以觉悟观察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心就能‘粗略的安定’。若能安住内心,不再因环境起念,随定力保持寂定,随定力停息各种烦恼,不再造作新业力,这就叫‘解脱’。

若心因环境烦恼,闷乱昏沉,就要通过自我调节,散除烦恼。缓缓安放自己的心,使心舒适。这样,心自然安静清净。参学者只要坚定操练,如同扑救着火的头发一样,不要松懈。努力!努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