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父母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就是去回应孩子对于关爱的需要,以及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在依恋关系中,孩子会去做两个判断,一是判断他人在大体上是否能够关爱自己、支持自己;二是判断自己是否在他人眼中是值得被关爱的。

“无情控制型”的父母,不仅阻碍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本身对孩子也很少提供情绪上的关爱和支持,常常拒绝孩子对于陪伴、肯定的需求。这些早期依恋关系中被冷落、被束缚的体验,使得我们在长大后相信自己不值得被关爱,而是需要依靠外界的积极评价来肯定自己;同时,我们也会难以信任他人,认为他人总是会像父母那样拒绝、否定自己。

第二、心理需求的挫败。心理需求挫败是指个人有心理需求的体验遭到破坏,这是一种主观的体验,通常受到过往的社交经历影响。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过去我们的内心有一些需求,比如做错了事情很慌张,想要被安慰;但是其他人给的反馈是,做错了要承担责任,需要安慰是软弱的表现。

这样的反馈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心理需求本身是不好的,有这个需求意味着“我不行”。类似的经历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心理需求挫败。频繁遭受心理需求挫败,特别是小的时候,会影响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使得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敏感,在尚未开口前就先行自我否定。

第三、社会性别角色赋予的期待。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陷入过度敏感,对于拒绝的信号更容易感到不安。同时,女性也更容易在收到负面评价时将羞耻感内化,认为是自己有问题,才导致别人拒绝和批评自己,从而担心在未来遭遇更多的拒绝和批评。

甚至有时,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会在认为对方可能讨厌自己时,主动表现出自己不喜欢对方,以此维护自己的骄傲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明显就是黛玉的做法了。

人际关系高敏感者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一边纠结自己是不是又想太多了,一边继续担心别人对自己可能有哪些不满。黛玉作为寄人篱下的人,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也许,这是她内心敏感的主要原因。

长期处于这样的担心、纠结之中,人是不快乐的。有多项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高敏感可能会从社交、情绪、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社交与情绪压抑。黛玉多思,不如说她太敏感,最后患了忧郁症。许多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因为过度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由于自证预言,周围人可能真的会容易忽视他们,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频繁碰壁。

而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高敏感的人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安,甚至会表现出社交退缩的倾向。

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比起男性,社会更期待女性成为关系中的照顾者,维持关系的稳定。因此,女性更多地发展出对人际关系中“非语言线索”和“言外之意”的敏感度,更在意他人的心情,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每个人的感受。

马克思说过,过去的哲学家总是在思考如何解释这个世界。而他,却总在思考,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虽然人际关系中的高敏感会带给人们许多困扰和风险,但它本身是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某种疾病,甚至也不能说是一项缺点或毛病。毕竟,人际关系高敏感所揭示的,是我们对关系一直以来的重重恐惧,和长年累月积攒的挫败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担心和敏感都不是多余的;它们是在保护你,避免你受到想象中的伤害。唯一的问题在于,那些伤害可能并不会真的发生。

所以,在自我调整时,你首先要做的,是更为细致的觉察。在哪些时刻,你会感到特别担心别人拒绝你?和谁说话时,你会特别害怕他的批评和否定?你当时是怎样反应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去问自己这些问题,但不必立即诉诸改变。只是接纳这样的自己就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你有这样的一面,看一看它具体的、真实的模样。

接下来,你可以去进一步向内探索,自己担心、害怕的情绪背后,有怎样的核心信念。依照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核心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理解外部世界。一些常见的负面核心信念有:我是不可被爱的、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被善待、我是不重要的、我没有什么价值……

第二个影响是,精神疾病风险。人际关系高敏感会增加人们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等。

人际关系高敏感也可能会引起进食障碍的恶化。研究发现,由于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人际关系高敏感的人会更相信节食和减肥能够带来整体的自我提升,更渴望让自己的身材符合主流的苗条审美。

第三个影响是,身体疾病风险。人际关系高敏感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人对疾病更为易感,这使得他们患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黛玉的肺病,肯定不是营养不良产生的,而是与自己的性格高度相关。

那么,这种感情形成的机理,有哪些呢?根据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情控制”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童年时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和他人相处时变得敏感、易焦虑。其中,那些过度保护孩子、同时很少关爱孩子的“无情控制型”父母,最可能使孩子发展出人际关系中的高敏感。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