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不过,那些有知识的人,在众多文盲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而已。况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还属于士的范围,本身在社会地位上就属于上层,有发言权,地位高,发出的声音也大。

有人批驳科举时代,大家学了几本圣贤的道德文章,就可以中进士,当大官,其实那些书对社会并没多大用。以此来批驳科举制度。这显然是,没认清科举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科举表面上是一个人才选拨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阶层流通工具。一个社会,只上上下阶层有正常确定的流动机制,这个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果阶层固化,这个社会的革命和暴动,很快就会到来。

历史上,中国大家世族,对中国的危害太深了。袁绍袁术是优秀代表,但他们又干了什么好事?

科举的最大意义,是给贫穷的人,有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以打击阶层固化的趋势。

这就是演说的奥秘。我看了马丁路德的演讲稿,也收看过西方总统竞选的演讲,当然,我也看过闻一多先生最后的演讲。

演讲最大的特点,是以貌似说理的方式,来打动你的情感。如果能让听众共情,那你就成功了。与其说优秀的演讲,是在以理服人,不如说是在以情感人。

以情感共鸣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把戏。但是,这种煽动情感的办法,是无法确定一名政治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与其说是在选总统,不如说是在选一个演员。

当然,也有说理的辩论,这种辩论今天很少见了。比如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的辩论。彻底并且直接,在同一概念和逻辑下的交锋,相当精彩。

此时,考试的书目不能太多太专业,要不然,穷人根本没机会进行素质教育的。穷人请不起好老师,也买不了那么多书,只有死啃几本教科书,以期望一步登天。

如果考试的内容过于宽泛,穷人购书的压力,请老师的压力,根本就断了寒门出贵子的想法。如果这样,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看《儒林外史》时,总爱笑话范进。但如果一个朝代没有范进的机会,那么黄巢就会诞生。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民国时期,科举已经没有了。普通民众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渠道变得狭窄,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读书。那些民国大师们,大多是家里条件好,不为生存而读书,所以就读得比较纯粹,比较好。

为了生存而战的普通人,当读书这条路断了后,就揭竿而起,两把菜刀闹革命,就问你怕不怕?

比如网络上看到,有一名所谓的学者与马东的辩论,就很有意思。那名学者的意思是,现在网络流行文化太粗俗了,没有精致的经典的东西。马东反驳说,普通人也有发声的意愿和渠道,这是进步。

从获得支持的人数上来说,当然是马东完胜。他利用了共情法,让普通人感觉马东站在了自己一边。但是那名学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支持他的人少了而已。

其实,那只是一个娱乐节目,本来就是娱乐大家的。马东本人并不普通,成功的父亲和成功的他,本身就是精英阶层,装着是大众一员而已。

但是,讨论本身引发的思考,却让我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过去,尤其是在几十年以前的中国,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知识精英阶层,仿佛个个如民国时期的大师。其实,民国时期大师也不多,钱钟书在《围城》里就讽刺过。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