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三者视角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三者视角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颠倒,不能证得。”

如前所述,妄想的最大根源,是自我意识。所以才有“观法无我”的说法。排除自我意识,真心即会显现。这是大致的法则。但如何排除呢?大致的方法是“定慧等持”,戒、定、慧,戒是行为或者思想上的约束,定是安住,停止或者淡化思维活动,慧,就是悟道的基础了。

如果定久了,是不是慧就自动产生或者显现呢?应该说,慧在人身上自然就有,只是没有发现。这如同美。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颠倒,这个词如何理解呢?既然心外无法,那么颠倒的,也是我们的心。心是如何颠倒的呢?

从我看《愣严经》的体会,大概是这个模式。人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以听觉为例,我们是先听到声音,这是耳朵听到,脑袋判断,于是联想,这是哪个钟敲出的声音,再联想,这样敲钟,是不是要下课开饭了。这是由内向外探寻的一个过程。

如果记忆、习惯和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改变,我有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比如老年痴呆患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那在意识上,他等于已经死过一遍。

但是,他的社会关系没有变化,他的社会环境没有大的改变。从旁人看来,他还是他,还是那个社会中的人。他还是某人的丈夫、某人的儿子、某人的父亲。

从第三者视角来看一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个定义真是天才的。但是从他自己来看,他根本无法定义自身。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所谓“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不仅仅是指身体的我。身体的我随时都在改变,可以认为它经常在死在生。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意识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巨大的改变后,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状态?

排除社会关系,改变社会关系,就改变了第三视角的人。这点很简单,就修苦行。比如佛祖离家来到雪山,那他就不再是那个王子了。行者苦行,头陀不三宿空桑,改变自己的环境,就不再是以前那个定位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就死亡了过去社会定义上的人。这是可以做到的,做个行者、隐士或者出家人,都可以大致上完成这个转变。

如果要颠倒这个过程,就得由外向内去思考。声音来了,传入耳朵,耳膜震动,导致听觉神经有反应,连接到大脑皮层,进行声音判断。但这种判断,并不是声音本身就有的性质。声音再响,在一个聋子看来,也没有这种判断。

这也并不是大脑本身的性质,因为大脑仅是一个思维机构,没有空气的震动,肉体没有感觉,大脑也不会判断。

声音从哪里来?是从敲钟与耳朵与大脑的联系中来,是谁在听,是我在听还是这个肉体在听,还是意识在听?佛教一一排除了这些说法。剩下的,就是真心了。

真心是什么,根本无法述说的。第一,你根本无法描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第二,你描述所有的东西,都是与其它东西的不同的相对性来界定的。没有合适的参照物,你根本无法定位。

排除自我意识,不是死亡,也不是成为植物人,那就得排除记忆对思维的干扰,打断意识流动的连续性,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都认不出自己的、全新的人。

想到这一点,从第三视角到第一视角,我发现,最难的,是截断意识的连续性,这正是修行的重点。

跳出第一视角,用第三视角来看自身,让情绪和自我意识淡化,如同那条冬天的蛇。第三视角的清醒与第一视角的散漫,解构着自我,让自我进入一个冷静平滑的状态,就会与第三视角重合,达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地步吧。

也许这是我的一种猜测,对与不对,得找过来人求证啊。

但我想,思路的对象是不会错的。也许方法有错,但方向不错。因为,心即是佛,心外求法是外道,那么,针对自己的心理和思维进行修炼,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