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零八章 聪明人这事

第三百零八章 聪明人这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所处的北宋,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朝代。因为宋朝有个不成文的习惯,不杀文人。当年苏东坡在政治上受改革派排挤,还得罪了当朝的皇帝,在其他朝代,就是死路一条,但在宋代,他却奇迹地活了下来,这是时代给他的机会。”

“当年,杜甫在成都落难,有段时间,高适在成都做刺史,要不是他多次慷慨资助杜甫,杜甫恐怕是要饿死了。有杜甫的诗歌为证,也有高适的诗歌为证。当年,高适在杜甫面前并没有居高临下,杜甫也没有卑躬屈膝,他们仍然如朋友如兄弟如知音,二者互有唱和,还是很讲感情的。”

小苏端起一杯酒:“看样子,我对友情还不至于太灰心。来来来,我们三个为这友情,干一杯。”

李茅喝完酒,很诡异地说到:“有一天,我是说假如,我们三人如他们三人一样,那么,谁是那个倒霉的李白呢?”

小苏看了看我们两个,突然用手指着我,说到:“当然是才气最高的庄哥了。”

李茅说到:“如果按科举成绩,我最好,按才气来说,当然是庄哥最高,庄哥,你不要有意见啊。”

李茅说到:“我原以为高适是个英雄,原来也是个小人。”

小苏反驳到:“要当英雄,起码先当个官才行。英雄不问出处,能达目的,有时只能不择手段了。”

这符合小苏的性格,底层人士要冒头,就顾不得名声和规矩了。

“但是,这只是高适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后来的事证明,他的政治素质是最高的。当他看到李宰相不行了,马上转投潼关武将哥舒瀚,最后安史之乱暴发,武将吃香,他又升职了。安史之乱后期,皇帝逃难到四川,他又积极投靠新立的皇帝肃宗,官就当得更大了。你们想想,三番五次换老板,次次跳槽都成功,这是什么素质?”

他们两人在赞叹时,也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他们也没在官场混过。

“你们真敢往上捅词,兄弟们,我们三个比作那三个,也真大胆,人家即使不叫天才,至少也叫人才,我们三个,只能算人口!”

这话估计让小苏产生了联想,他随即问了个新问题:“要说聪明人,我以前就觉得读书人中,苏东坡是最聪明的。那么问题来了,像苏东坡这样的全能天才,他与李白比,究竟谁更聪明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啊,我还真没想过。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说到:“小苏,你这个问题没答案,因为你问题错了。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当然也有不同的特点。虽然王安石说过,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五百年才会出现一个。但是,不能因他一家之言,就断定他比李白聪明。如果要准确地说,他们在写诗这个问题上,都是当时最聪明的人。”

“难道一点也不能比较吗?”小苏还不甘心。

“天才的产生,除了与自身的聪明程度有关,还与他所处的时代际遇有关。要说李白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渴望自由的一面,杜甫表达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一面,那么苏东坡就表达了人格独立的一面,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系的。”

“据我粗浅的理解,高适的经历,鲜活地证明了官场的定律:不怕你不会,只怕跟错队。跟错了老板,就永不翻身了。李白就是一个反例。”

小苏问到:“高适发达了,后来怎么不拯救李白呢?毕竟他们是哥们。”

“错,如果他拯救李白,在政治上就站错队了,下场比杜甫好不到哪里去。必须在政治上坚决与皇帝不喜欢的人,划清界限,才是保全性命的关键啊。”

“这就有点不够意思了,高适这人,没什么人情味,这种人,不交往也罢。”小苏还在耿耿于怀。

“人性是复杂的,高适仍然是个可交之人。”我停顿了一下,夹了口菜,吃完后继续说到:“虽然他不如他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英武,但人情味却是不缺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