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八十三章 由文入理难

第八十三章 由文入理难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就是街头算命算是迷信,你也不能否定它的价值。”我继续说到:“我最开始学习过街头算命,那还是流落武汉的时候,那老头表面上在告状给人解疑释惑,实际上给人心理安慰,有时候,他比心理咨询师还管用呢。中国人的街头算命流传几千年了,不说它的准确性,单就其心理咨询的功能,肯定是起了大作用了,要不然,这个职业早就不存在了。”

她忽然感了兴趣,问到:“你说说,按你的观察,他们安慰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想了想,总结了几占:“一是根据综合判断,看来者最关心什么,就从什么话题说起,如果不能判断对方的关注点,就通过对话来发现。这是话题聚焦的第一步。比如看到中老年妇女,就从家庭、子女开始,比如青年男女来,就从爱情运势谈起,以此类推。二是谈话时描述对方现状总是兼有好坏之话,从对方反应时观察好坏倾向。当然,大多数来算命的,都是心有疑问或事有坎坷,所以,强调最近未来有坏的东西,以符合对方心理预期。三是在探明了对方坏的方面后,又表示有办法化解,或者是劝对方行善礼神之类,或者是算命都代为祷告或行法,总之完全有办法化解苦难,给对方以巨大的信心。总之,三步骤下来,心理问题就会消解大半,愉快掏钱。”

听到这里,她眼珠一转,说到:“那么巫师呢?这个职业传承历史更为久远,甚至早期都是巫医并称,据说古代皇宫太医院,还有一个专事符咒的祝由科,他们究竟是真有神秘的传承,还是只起一个通过迷信仪式开展心理安慰的?”

我摇摇头:“没接触过,我不知道。”

“殆矣!”我俩不约而同地说到这句经典台词。

“况且”她话锋一转:“逻辑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数学的前沿来看,世界有可能是混沌的。比如在量子世界,也就是物质的微观世界,如果你要明确一个量子的速度就无法确定它的位置,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如果微观世界是不可知的,这个结论下得比较仓促,但可以肯定,微观世界是逻辑不可知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能单纯依靠科学研究,还必须遵从心理法则:安心就好。”

我接着说到:“除了测不准原理,还有一个薛定谔的猫,如果人们要探寻它的真相,当你看到了,它就不是原来的真相了。这难道是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吗?”

“宇宙系统如此浩渺,我们人类不能自大,以我们的智慧,是永远无法空心宇宙的奥秘的。”

“也许吧”我谈起了我学周易的感受:“也许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从不把话说死。比如周易,它只是对宇宙运行的一种模拟,有失真的因素了,用文字数字来说明,又失真一些,再加上人的理解的差异,失真的成人就更多了。古人在策算时,以55为大衍之数,分策时,故意留出六根放于顶上,表示天机难断,这就从仪式上表达了周易的原则,否定100%的准确,象者,像也。”

她突然头一歪,冒出一个问题:“不对,那个断手人不是巫师吗?你觉得他是什么人?”

她的问题触碰了我的神经,我陷入沉默,她也意识到自己问得唐突,也闭口不言了。

“goodidea!”她飚出一句英语。然后说到:“如此说来,既然科学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给玄学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庄哥,你有饭吃了哟?”她朝我点点手指头,表情有点不怀好意。

“首先,我认为,周易之学并不是玄学”我正色到:“从我自己的实践统计,准确率远超随机统计的概率,这就说明它的价值。它是有用的,尽管你不称它为科学。当然,也有人称中医不是科学,但它是有用的,这不行吗?另外,即使从心理安慰层面讲,易经的安慰套路也远比玄学高明得多。”

“你刚才说什么?易经的心理安慰套路?你自己说的,怎么办?”她挑衅到。

“我来自圆其说。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很多偏重于人事,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你说,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不是与心理有关?君子不畏不怖,因为通达命运的规律,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吗?你说,这种安慰是不是更高明些?它要导致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共处,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远大些?”

“那是,道德啦,自省啦,自励啦,自强啦,这些虽然是鼓励的话,但作用对象是人的心理,所以,它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