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灵山 > 259回、此生抚膝无余憾,皓首慈眉享天年

259回、此生抚膝无余憾,皓首慈眉享天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地合葬陵园,古代帝陵的范围很大,不仅仅安葬帝王,还有重要的皇亲以及功勋重臣,这是身后莫大的荣耀。比如汉代地大将军霍去病,就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旁。

唐代的爵位是世袭的,本应由梅振衣继任南鲁公,他上表固辞,而南鲁公也早有遗言让次子,也就是裴炎地外孙梅振庭袭爵。皇上李隆基从其请。梅振庭袭南鲁公爵,另赐梅振衣银青光禄大夫,梅振衣引先师孙思邈例,仍然固辞不受。

李隆基没再坚持,下旨加封梅振衣为“三山弘道正一真人”,赐金百两,并在宫中召见了他。

再见李隆基,这位君主人过中年。腰腹明显发福了,脸也圆润了不少,微微有些肿眼泡,但眼神还很明澈不算浑浊。梅振衣与二十多年前上次见面时相比,形容毫无改变,留着三缕黑髯,仍是二十多岁的相貌,俊朗而飘逸。

李隆基十分感慨。谈话时问道:“我供奉道祖虔诚,宫中也接见修士甚多,却未得长生久视之道,梅真人乃仙家高人,可有教我?”

梅振衣入家门,来到南鲁公府后院,见到父亲俯身跪拜:“不孝儿振衣。给父亲大人磕头。”梅应行一见父亲行大礼,也跪下来磕头道:“孙儿应行,给爷爷磕头了。”

梅孝朗一俯身,把梅应行拉起来抱在膝上:“这是我的长孙行儿吧?前几年张果告诉我喜讯,今天终于见着了,让爷爷好好看看。”

行儿虽顽皮,但为人机灵很会看眼色,在这种场合也不淘气了。乖巧地很,梅孝朗是越看越喜欢。这时梅振衣的二弟梅振庭也听说了消息,赶到后院来拜见兄长,又领着自己的一双孙儿拜见大爷爷与伯父。

梅应行年纪虽小,但也是南鲁公地嫡长孙,梅振庭的孙子大的有十二岁,小的也有九岁,也过来怯生生的给梅应行请安。梅应行从爷爷怀中站起身来。做手势还礼答话。像个小大人一般十分得体。这倒不用梅振衣刻意去教,这小子在无名山庄晚辈多地是。

见面之后。南鲁公打发他人退下,行儿也被二伯抱走了,后院中只有梅孝朗父子。梅振衣半跪在父亲膝前,梅孝朗手抚他的头顶说道:“我早有预感,你会回来送我的,你和行儿一到门前,我就感觉到了。”

梅振衣答道:“天下众生承平之福。就是帝王一世修行功德,如此也不枉不妄了。”

李隆基:“我登基十八年,四海宾服远夷来朝,为大唐未有之盛世。此番功德不足长生吗?”

梅振衣:“帝王业是帝王业,长生道是长生道,一世所行皆是缘法,皇上已享世间莫大之福缘,惜之慎之莫自为折损,陛下迟早会明白的。”

梅振衣有些说不出话来,父亲地手仍然很有力,但指尖却在微微发颤。内家功夫也有养生延年、强健筋骨之效,但并不能得长生,且习武之人临终前散功,都有指缠地征兆。他将脸贴在父亲的膝盖上说道:“儿修仙道,多年不得守在您身边尽孝,请父亲原谅。”

梅孝朗地笑容甚是慈祥:“你并非不孝之子,若无你,为父也难以安享天年。想当年我在两军阵前射出那一箭,真没想到我们父子还能有今天这般和睦,我这一生了然无憾,早已乐天知命了。”

梅振衣带着儿子在长安住了下来,每天陪着父亲读书说话,应行也常侍立一旁。一个月后,南鲁公溘然长逝,走的十分安详。

南鲁公去世地前一天,远在洛阳的三子梅振宇也接到兄长的家信赶回。梅振衣身为长子,梅应行身为长房长孙,领着家中后辈为老人家守孝。所谓长孙并不是指年纪最大的孙子,而是指嫡长子的嫡长子。

梅孝朗享一世富贵之福,高寿安详而去,这是喜丧。朝中诸臣吊唁不绝,梅振衣身穿孝服一一接待回谢。宫中传旨抚恤,加恩陪葬乾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