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开普之鹰 > 2561 半成品和残次品

2561 半成品和残次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重视了,才会给与足够的支持力度。丁

德国也不是不重视,关键在于跟南部非洲相比,德国国内的资源太少,给与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就不太足。

“我们要去南部非洲了吗?”

“那些监视我们的军人怎么办?”

“我总觉得南部非洲不如美国,在美国我们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团队核心成员们七嘴八舌,既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担忧。丁

这也正常,不管南部非洲还是美国,对于这些德国科研人员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晚上在冯·布劳恩居住的房间里,聚集了三十多位科学家,他们是这个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冯·布劳恩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村庄,说是村庄,其实只有十几户人家,无法容纳所有团队成员,所以冯·布劳恩他们这500人,被迫分散到附近的几个村庄里。

这也造成负责“保护”他们的党卫军严重分散,力量不足,所以就给了冯·布劳恩机会。

冯·布劳恩作为团队带头人,拥有整个团队唯一的一部收音机,每天晚上,团队核心成员都会准时来到冯·布劳恩的房间内听收音机,这也是他们了解局势的唯一渠道。

“南部非洲远征军在易北河和俄罗斯军队顺利会师,战争即将结束,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柏林正处于盟军的重重包围中,同盟国领导人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敦促德国和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当然相对来说,他们对于南部非洲会更熟悉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非洲在德国已经完成了一轮搜刮,很多德国科研人才移民南部非洲。

这部分移民南部非洲的德国人,和德国国内的朋友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毕竟所谓科技圈其实也就这么大。

通过来往的书信,以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德国人对于南部非洲其实是很了解的。

尤其南部非洲各级联邦政府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也让德国国内的科研人员羡慕不已。

受山间地形干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断断续续,围着收音机的人们,心情也随着电波忽上忽下。

“南部非洲远征军的随军记者在汉堡,对来自维尔西茨的马格努斯先生进行了采访,马格努斯先生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主动站出来,为结束这场战争贡献自己的努力——”丁

新闻里的一则采访引起了冯·布劳恩的注意。

维尔西茨是冯·布劳恩的家乡,马格努斯这个名字冯·布劳恩就更熟悉了,这也是他全名的一部分。

“太棒了,马格努斯已经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联系,我们有机会离开这里了——”冯·布劳恩很兴奋,这是属于他的曙光。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