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人价值观

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人价值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解决温饱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突然发现,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接踵而来,对建立在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价值观产生了摧枯拉朽式的巨大冲击。作为新旧价值观冲击的承受者,在面对人生问题时,他们思想方法上没有讲科学逻辑的习惯,在追求目标上没有宗教信仰的洗礼,在对以“升官发财”为标志的成功难以实现时,他们感到人生失去了意义,多数老人感到绝望。

一、?权力崇拜的悲哀

几千年的封建集权制使很多中国老人养成了对权力的高度崇拜。在人生目标上追求“升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祖辈不变的遗传。所谓人上人,就是拥有权力,可以欺负别人的人。这就是鲁迅先生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吃人”。历史的惯性在新中国也有巨大的延续性,现在有些老人喜欢毛泽东号令天下的气势和指点江山的诗作,实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崇拜。权力主要表现为政权和武力,所以有些老人的维权方式一是找政府,二是打群架。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法制的精神和传统。今天,许多老人恰恰更多地失去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一些权力:

1、异性交配权。从哺乳动物到人,这是最古老的权力。但由于身体原因和思想守旧,他们既不能又没条件充分行使这一权力。身体原因不必多说,这里说说思想原因。因为旧道德的束缚和家庭单位经济关系的复杂纠葛,即使丧偶老人也难以再婚,作为情人的性伴侣又为他们道德束缚而无法成为主流。他们很多人还自认为是道德的守卫者,实际上成了以封建大家庭为目标的旧价值观的牺牲品。

2、公众话语权。过去老人因为阅历和知识丰富,能够成为年轻人的人生导师。但今天,大多数老人不具备导师的条件。一是因为年轻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二是因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网络助推着年轻人扩展了巨大的知识量和辽阔的视野。老人的“忠告”变成了多余的唠叨。今天的公众话语平台更多在老人不熟悉的网络世界,老人们习惯的社区评论和大字报式的话语表达已基本没有影响力。

“什么情况?”班长也露出惊喜的表情,显得非常迫不及待。

我就把将军离别时,我和贺处长的对话,原样对班长复述了一遍,问到:“班长,这算不算惊喜?”

“这是天上掉馅饼啊,如果找到他,不就解决了?”我和班长多长时间来,焦虑、策划、寻寻觅觅,想不到,今天却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意外的对象上,找到了线索。仿佛,被魔鬼诅咒的命运压得我们太久,今天突然看到希望,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班长蹦了几蹦,居然唱起一首古老的歌曲:“啊,战友,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就在前头!”班长素质总体比我高,但音乐例外。他在部队时,我就发现他这一特点。每次开班务会,一般要集体唱一支歌,但他从不起头,总是叫副班长起头。有一次副班长出去集训了,他起头唱歌,吓我们一跳,第一句就唱跑了调,关键是跑得太远,我们一开口,就被他这第一句带到沟里了。

刚才班长的演唱延续了这个风格,声音低沉而有力,曲调偏远而扭曲,本来是表达一个欣喜的情绪,结果总传达出一种活得不耐烦的状态。

“行了,班长,就怕听你唱歌。但我对此事还是有些疑问。”

3、家庭支配权。在农业社会,土地和房屋是历经几代人继承分配的,这就决定了老人具有对家庭成员的支配和影响力。但在农村空心化的今天,大多数土地和房屋无法成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生产资料,年轻人再也不愿意束缚在家庭作坊式的小环境,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配权遇到了没有支配对象的困境。

二、?金钱至上的失落

饥饿和贫困伴随着中国大多数人的大部分历史,市场经济又强化了金钱的作用,人生目标体现为“发财”。虽然改革开放让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但老人们却是最为失落和不满的一群人。除趁改革大潮顺势而为的少数老板以外,大部分老人的发财梦已经破灭,出现了很多“端起肉碗骂娘”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取得金钱的方式。农业社会取得金钱,农民主要靠勤劳;计划经济年代取得金钱,工人主要靠肯干。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勤劳不一定能够致富,巧干才有钱赚。虽然他们骂“无奸不商”,但商人却是最早发财的群体。本来是“聪明人赚钱”,他们却认为是“老实人吃亏”,因为在封建愚民政策的惯性下,大多数老人把聪明与狡猾等同起来了。由于历史原因,掌握知识少、缺乏科学理性思维、怕“枪打出头鸟”而缺乏冒险精神的老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也没赶上”。

班长知道自己的音乐造诣,但也善于反唇相讥:“这么多年,还没习惯?适应力差啊,小伙子!”他拍了拍我的肩,说到:“啥问题,尽管问来。”

“第一,郭大师既然在北京上课,为什么连他的师弟都不知道?还电话关机,为什么如此保密?第二,贺处长叫我不要学老干部,是不是映射他上课的对象都是老干部?为什么老干部喜欢这些?第三,听贺处长口气,他本人不信这个,但为什么老将军信这个?”

班长想了想,说到:“你问的三个问题,本质上是两个问题。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得先回答后面的问题。”看他故意吊胃口的样子,我倒不慌,反正班长最终是要告诉我的。我做了个手势,意思很明确:请继续你的表演。

“自从老人们入驻我养老院以来,我天天跟他们打交道,也算对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些了解。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把近期自己的心得概述一二。”班长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还拿出了自己的笔记底稿。虽然其中理论推导略有瑕疵,但其扎实的观察思考,为其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价值。为此,按班长笔记和谈话,整体记录如下。名称暂定为:《绝望的老人价值观》。

人要活着,这是生存;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价值观。中国民众已经走过温饱,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的就是解决为什么活着,即价值观问题。作为有几千年封建史和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经过先秦诸子百家的风云激荡,中国人形成了当时农业社会比较先进的价值观,并以巨大的文化认同感顽强地坚持到今天。虽然孙中山先生在世界民主化、工业化的大潮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由于中国人还没解决生存问题,所以对价值观的疑问和重建(如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精神)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毛泽东时代虽然以文化大革命为重建方式,但其封建家长的极权色彩,民粹暴力的重大倒退。所以,失败是注定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