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光绪中华 > 第二三零章 最后的使命

第二三零章 最后的使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招呼载沣坐下,又虚咳了两下,搓了搓手道:“你回来三天了,朕却是病了三天,本是早就要来的,近来政务繁多,朕又偶感风寒,到今儿个才来,你等的辛苦了。”

“皇上宽宏大量,奴才感激涕零——”载沣当真是表现出十足的悔意来,谢恩道:“奴才闯了天大的祸,还要劳动皇上亲自来看奴才,奴才回思起来,要是在济南就病死了也好,如今还要劳动皇上圣驾,奴才这心里。。。”说着说着,眼泪哗啦啦的就流了出来,二十多岁的年轻尊贵的王爷,眼泪哗啦的。

就在等待着载沣返京的期间,自我对自己前一段时间对满蒙亲贵的态度进行了自我的一些剖析之后,陆续就有满蒙王公亲贵看出了一些苗头,给我前后上了数道折子,就旗务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人跳出来就好办,不管折子上说前面的旗务改革是好是坏,我一律回复了加勉之语,偶尔写上“朕近日也常思此事,尔之言于朕良有裨益矣。。”云云,不几天,这个事情已经在官场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热点,过去沉寂了多时的一些被我的严厉作风吓得憋回去的一些颟蚶满蒙大员们仿佛看到了翻身的希望,纷纷跳向了前台。

这就是我给载沣营造的一个政治环境了。

在他回来之前,我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去醇王府了。

载涛和载询都在毓庆宫陪着溥华溥英两个皇子念书,年岁差别不大的叔侄两辈四个人,平日里打打闹闹,完全没有辈份上的隔阂。这天下午下了学,我便带着他们四个去了一趟醇王府,以示我不忘根本之意,同时也再次给载沣的母亲媳妇儿定了心,另外表示还要赐宅子云云。

但是,在回宫的途上,我却“病”倒了,一回到宫中,就卧床了,传了御医来看,说是感了风寒。宫里宫外又是一番猜测。

一个民族没有了道德,没有了信仰,它剩下来的还有什么?

在筹谋这次祭孔的事情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后世时读的一些文章,有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譬如毛先生当年年轻时出远门求学,若是路上囊中羞涩,跑到哪个乡绅家里,凭着读书人的身份,吟上两句诗文,管饭不说,几块银元的盘川也是有的。但是到了我所在的那个年代呢?大学生?你就是满腹经纶的博士教授,也只能收获到白眼外加国骂。不过话说回来,满腹经纶的博士教授倒见得少了,衣冠禽兽倒是一堆一堆的往外冒——这又反过来证实了,没有道德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多么的叫人摇头。

祭孔是在安定门内的国子监,这个地方自教改之后,已经丧失了原先的功能,渐渐的已经沦为了一个近儒家宗庙的概念,而新设的社研衙门也与他们一起办公,算是对了路子了。

这是自第一军进城绥靖治安之后的又一次我的重要行程安排,一文一武的两件大事让北京的老百姓和小京官们猜测不已。

祭孔仪式上顺手就郑而重之的给孔先生上了长达十二个字的尊号,算是给这一场自上而下的儒家两极化掀开了一场大幕。

就这样,我迎回了载沣这位铁帽子亲王。到了入冬的时候,从潞河驿传来消息,载沣在驿中待旨——因为他还是钦差身份,非奉旨不得入京。

命人传了旨去着他在驿中侯着,待我龙体康复后再去看他。就这么的,我又病了三天,焦急惊惶的载沣这才见到了我有些消瘦的身形。

“奴才。。。”听到太监宣驾的声音,载沣几乎是滚着从屋里出来,一头跪倒在地,语带苦音的道:“待罪奴才载沣,恭请圣安。”

看他的样子,成熟是成熟了些,不过消瘦不少,看来这些日子的心中恐惧对他也是打击不小,这时候当然不是摆架子的时候,我亲自弯腰扶了他起来,语带宽慰的道:“起来吧,朕躬。。。咳咳。。。要说安嘛,是不太安的,不过你回来,朕怎么也要来接一下的。起来吧,咱们屋里说话。”

载沣挣扎着起来,抢先为我掀开屋帘,躬身待我进去后才放下。我定了定身形,回头说了一句道:“你们都在外头候着——”

我也算是完成了第一件政治生活的重大改革中我应尽的责任——代表地主阶级及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力量新儒党,正式从政治层面上完成了和平接收政权的任务,当然,他们人没有换,但是身份换了,在名义上完成了从封建旧官僚到政党制度下的文官阶层的转变。

这算是第一步吧,从封建集权到后世的所谓民主社会,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可言。英国如此,克伦威尔之后为了解决一些不可避免的因为野心而产生分裂或者好听点的叫竞争的问题,又重新请回了王室作为名义上的至尊。而美国则情况稍好点,华盛顿先生的无嗣以及其他人的制约问题,以至于在美国开创了在我看来仅适应于北美的独特的政治制度。

而至于中国,暴力革命除了苦难之外,给这个民族带来的所谓变化,我是不看好的。下克上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即使是下克了上之后,下又如何不是上?中国盛产一些手段令人钦敬的政治家,口号对于人民来说是往往令人鼓舞的,但实质如何,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也是我坚定的选择和平渐进改良的原因了。除了我甫一来到这个世界便贵为帝王之外,我本身的政治信仰和历史观也使我永远不能接受所谓的一步到位的改革。

军政和文化层面的大事一一按步骤在进行,同时紧迫的时间压力也让我不得不加快前进的步伐了,这已经是1898年的下半年,满打满算,还有十六年了,这十六年里,我的国家的进步要拿出后世苏联人那种劲头来才行,这样就不允许再有什么内耗了,再内耗下去,一战中我的国家所能做出的作为就不会很大,这就有损我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度。而且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到目前为止,内耗已经耗掉了一个李鸿章以及他身后许许多多人,如果再耗掉什么人,那已经是我无法容忍的了。所以,有些事情要提前进行,有些人,要趁早清洗。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