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后宫新旧录 > 第163章 庙堂之高,湖之远(十四)

第163章 庙堂之高,湖之远(十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由康抬头看了宋扬灵一眼,见她眼中颇有赞许之意,应是真心相问,便道:“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械斗中杀人者自当以命相抵。然则酿成此次悲剧的却是负有主管之责的庄头、内臧库,乃至宗亲蔺海安、驸马杜青!他们不杀人,却比杀人更残酷。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儿臣恳请将这一干人等下刑部大狱,严加审查,以正国风,以彰天理。”

宋扬灵却未说话,只笑着看由康。一直以来,最为支持由康的便是以蔺桢为首的皇室宗亲。如今由康严惩杜青、蔺海安,便是向宗亲痛下杀手,就算不至于彻底失去支持,只怕也有断臂之虞。

不管他心中作何打算,懂得壮士断腕,总算不负自己多年栽培。

“人说唇亡齿寒,杜青与蔺海安皆是宗亲中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你动他们,只怕为之说情的不会少。此事自然棘手,但要做成一件事有很多种方法。犯法者,自当严惩不贷,也别叫围观者寒心。”

“母皇教诲苦心,儿臣谨记。”

被抢粮的庄子上一家农户的独子被打死了。这家人口单薄,只一个儿子同寡母过活。庄头也是明欺他们孤儿寡母,儿子一死,一个老得黄土埋半截的老太婆能成什么气候?以后拿了几贯钱,买通族长,再没有什么不了的事情。

这些人自以为人命的事好解决。倒是租子不易办。庄头禀告了内臧库,内臧库又托了杜青,中间种种关节,后来上头要的租子也少了。农户见不再要交那么多租子,也都不再生事。

事情渐渐平息,熟料一日那老太婆竟不见了。村里找了两天没找到便作罢。

谁都没想到年近古稀的老太婆一路讨饭到了京城,在京兆尹衙门跟前跪了五六天要伸冤。

由康面上不禁有几分动容:“儿臣见过这位老婆婆,两鬓苍苍,瘦骨嶙峋,才到儿臣一半高,”他说着,在自己腰间往上比了比:“不识字,也不会说官话,一路讨饭走了数月才进京,只为独子求一个公道。”

由康本想再借问皇弟们功课之事来暗示太子与皇子身份有别,又担心宋扬灵起疑,只得按住不提,说了些别后闲话。

是日,宋扬灵留由康用饭。母子间很是和乐。

——————

由康重回东宫之后,以霹雳手段,先是逮捕蔺海安、杜青,又令京兆尹衙门派出捕快前往东郊,将一应庄头、农户押回京城受审。

正当京中权贵错愕之下,打算为杜青、蔺海安奔走之时,蔺桢入宫,亲自向宋扬灵请罪,称所托非人,有辱皇家颜面。除承诺捐钱捐物以惠及百姓外,更当场自请和离。

“儿臣犹记母皇教导,夫君者,亲也;民者,子也;吏者,乳保也。为吏者,不但不能行乳保之职,还视民如草芥蝼蚁,生杀予夺。君之子民岂能任由这些宵小作践!”

宋扬灵点了点头:“夫民者,国之根本。事稼樯,行商贩,生天下之利。掌山川湖海,人间万姓,方为君。然江山万里,鞭长莫及,惟有与士大夫共治。为君者,称孤道寡。何也?盖因士大夫忠君,事君,不为君。百姓为子,士大夫为肱骨,惟君一人,掌天下平衡。”

由康以前事事以礼贤下士为准则,对朝臣多方笼络,经此一事,又听宋扬灵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君臣之间复杂多变,他以前只知倚重,不知博弈,是错了。他不禁肃容道:“母皇一席话,儿臣胜读十年书。”

其实方才宋扬灵的话并未说话,但她并不打算说。因为由康还不到知晓这些的时候。帝王业,千秋功,绝不仅仅是庶黎安宁。

“你心中可有处置之法?”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